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11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11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BC初步、入门、基础知识之意。如《哲学ABC》、《共产主义ABC》。

  C3H3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称其为组成科学家的元素。即:ClearHead(清楚的头脑)+CleverHands(伶俐的双手)+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

  P(s)=?成功的概率等于多少?P即Probability(概率),S即Success(成功)。

  SF科学幻想小说。S即Scientific(科学的),F即Fantasy(幻想作品)。国际上称科幻小说为SF。

  SQ3R国外流行的五步自学法。即Survey(纵览)、Question(发问)、Read(阅读)、Recite(背诵)、Review(复习)。

  五W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这五个“W”,原出于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新闻界,以后传入我国。

  UFO不明飞行物体(UnidentifiedFlyingObject)。我国俗称飞碟。

Number:3877

Title:相信自己吧

作者:爱默生

出处《读者》:总第53期

Provenance:黄金时代

Date:1985。7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刘春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之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在天才的著作里,我们认出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疏异而庄严。于是,它们为我们拱手接纳即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大众之声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应遵从自己确认的真理,乐于不作妥协。

  随着学识渐增,人们必会悟出:嫉妒乃无知,模仿即自杀;无论身居祸福,均应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他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这呼唤震颤着每一颗心灵。

  伟人们向来如此,他们孩童般地向同时代的精英倾吐心声,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自本自为;从而拔萃超类。

  但人们却常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囚牢。一旦他的言行给自己带来声誉,他便受制于众人的好恶,从此难免要取悦于人。他再也不能把别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对外界的妥协态度,威胁了人们的自信力。往往,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只图与之相协调,因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为以外,再无其他数据可供别人来计算你的轨迹了;而让人失望又非你所愿。

  但为什么要回顾过去,为什么为了不与你在大庭广众下陈述过的观点相抵触,就拖着记忆的僵尸不放呢?假如那是你务须反驳的谬论,那又怎样呢?看来即使在纯记忆的行为里,你也不能只单单依赖记忆力,而应该把往事摆在千目共睹的现在来判断,从此以后不断自赎自新这才是智慧之道。

  愚蠢的妥协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所崇拜。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使它与今日之见截然相悖。“哎呀,这么一来你肯定会被误解的!”难道被误解是如此不足取吗?毕拉哥拉斯就曾被误解,还有苏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还有古今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精灵,他们唯谁未遭误解?欲成为伟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误解。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忆所累;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Number:3878

Title:妹妹的咏叹调

作者:艾伦·兰金

出处《读者》:总第53期

Provenance:祝您成才

Date:1985。1、2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唐凤楼

  父亲是个有个性、有见识的人。在我们姐妹四个还是孩提时就经常说:“只要勤奋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纳尔从小喜爱音乐,13岁的时候,听说红过一时的欧洲歌剧明星琴·劳莱恩住在伯明翰,她就把教别人游泳得来的报酬积蓄起来,待积够了付学费的钱后,便去伯明翰上劳莱恩的家里学习。劳莱恩是个天才的音乐教师,纳尔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声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纳尔17岁的时候,著名的声乐辅导教师兼大都会歌剧院女主角的伴奏科恩纳达·波斯,碰巧住在蒙哥马利。

  “唱得不错,”波斯对纳尔说,“但离完美还有很大差距。到纽约来吧,我辅导你。”

  纳尔高兴得几乎昏了过去。但是,要到纽约去,哪来的钱呢?父亲当时手头拮据,两个姐姐又在上大学。但是,纳尔在向父亲谈了自己的打算后,父亲还是决定支持她去纽约学习。虽然父亲已经上了年纪了,但为了挣钱支持子女的学习,他除了经营五金行业外,又搞了个制造鼓风机的公司。

  一个歌手走上社会要过的第一关,便是有评论界人士参加的首场演出。对纳尔来说,这个关键时刻是在1947年的春天。我们家用350美元租下了纽约市政厅为她举行的首场演出。

  父亲对纳尔的首场演出,内内外外地操着心。他渴望着纳尔的演出能获得成功,并能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在纽约,人们是极少去参加一个不知名的歌手的演唱会的。于是,父亲便写信求助于全国各地同他在五金生意上有交道的人。他的信是这样写的:“3月27日,我的女儿要在市政大厅举行首场演出,假如你在纽约或在纽约附近的朋友要参加这场音乐会的话,请告诉他们的住址和姓名,我给他们寄票去。”

  纳尔演出时,大厅里座无虚席!每唱完一首歌曲,听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全家出席了这次音乐会。父亲穿着平常很少穿的夜礼服,胡子也刮得干干净净,显得容光焕发。母亲也高兴异常,眼睛里流露出自豪的神色。这天晚上的音乐会虽然只取得了一般的成功,但对我们家庭来说,却是非同小可的了。因为母亲看到了纳尔的演出,几个月后她便突然患病去世。

  第二天,情况却使人大失所望。早晨,我们拿到报纸时,心都凉了。没有黑字标题报道纳尔的演出。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无关痛痒的几行小字。

  纳尔一声不吭,悄悄地抽泣起来。她花了很大代价,辛辛苦苦地学了8年,可是仍然没有能跨进歌剧院的大门。父亲则已尽了全部努力,此时已经年迈,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不久便关闭了制造鼓风机的公司这个为支持纳尔而办起来的工厂,最终还是没能“造”出一个歌剧明星来。

  为了付每周的房租,纳尔经常在教堂里参加唱诗班;为了寻找职业,她不停地在街头徘徊,排在千百个处境同她相似的“歌星”的行列里,以谋求一个试听的机会。但是,她每次得的答复几乎都是同样的一个声音:“对不起,这里没有名额了。”

  到处碰壁,生活没有着落,纳尔最后几乎要放弃她的事业了。她在一次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正准备作最后一次尝试,如里不成功的话,就不想再干了。”当时,纳尔听说苏黎世的国家歌剧院需要年轻歌手,于是便借了钱坐船去瑞士,径直走进了国家歌剧院。但是,剧院经理却冷冷地说:“对不起,今年我们所需要的演员已招聘满了。”

  “我从3000里之外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您试听一下的。”她并不因碰壁而离去,“您就让我试唱一下吧。”于是,她也不管剧院经理同意与否,拉开嗓门便唱了起来。不一会,剧场经理便被她那圆润甜美、感情深沉的歌声怔住了。

  “等等,”剧场经理说,“要唱的话也得给你找个伴奏呀!”经理当场聘用了她。不久,纳尔便成了苏黎世国家歌剧院的主要演员。她在瑞士渐渐地赢得了声誉。

  纳尔23岁的时候,从欧洲回到美国度假。一天,父亲犹豫了好一阵,终于问道:“纳尔,你什么时候才能体面地回来?我的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到纽约的大都会去演唱?”

  “我很快会到那里去演出的!”

  “他们邀请你了?”

  “他们还没有邀请我,但是他们会这样做的,假使……假使明年冬天我在日内瓦声乐比赛中获胜的话。”

  “你说在日内瓦的什么比赛中获胜?”

  纳尔笑了笑,随后说:“那是国际性的音乐比赛,全世界优秀的年轻音乐家都会参加的。在这项比赛里,还没有哪个美国人获胜过。”

  5个月后的一天,城市版的一位编辑打电话给我,说是联合新闻电讯中有一条我会非常感兴趣的消息。我于是立即赶到报馆,刚拿起从瑞士拍来的电讯新闻,头几行字便立即映入了我的眼帘:“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年轻歌手经过激烈的竞争,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纳尔·兰金小组赢得了大奖……”

  我激动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只默默地念着一句话:“爸爸一定更想看这条消息!”

  我急忙跑回家中。父亲戴着眼镜,穿着一件旧汗衫,正在聚精会神地干活。我把从报馆带回的电讯放到他的面前。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拿下眼镜,用手帕擦揉着湿润的眼睛,声音有点颤抖:“喔,她的理想实现了!”

  纳尔在日内瓦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她在比赛中唱了歌剧《预言家》中的一段难度极高而又很富激情的咏叹调。当她一曲终了,欧洲的歌剧巨星伊丽莎白·舒曼竟忘了自己的高龄,站起来久久地鼓掌,足足鼓了15分钟!观众也跟着她长时间地热烈鼓掌,于是整个乐队也都站了起来,一个劲地敲打钗钹和鼓。当纳尔走下舞台时,她已成了正如舒曼说的“和她同时代的歌唱家中的佼佼者。”

  最令人兴奋的是,一度冷淡她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此时把她尊为最优秀的女主角,请回“家中”演出。

  于是,父亲又领着我们全家,赶了1500公里的路程来到曼哈顿看纳尔演出。那是1951年感恩节的夜晚,纳尔25岁。对我们来说,观看她的演出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拚命地为纳尔鼓掌,一直鼓到双手麻木,两只胳膊隐隐地作痛。我是多么希望观众为我们的明星鼓掌、吹呼啊!然而,遗憾的是,从观众席里发出的掌声断断续续,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热烈。一切都很清楚,对他们来说,只是又看了一场歌剧。而对纳尔来说,在艺术上还得不断地刻苦奋进!

  那天晚上,我离开剧院时,心里燃烧着一个希望:总有一天,观众也会象我们这样,对纳尔的演出欢呼得发狂,而且父亲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