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69章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69章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
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
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ox—
sackie)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
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
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
    2.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1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i惫攀瓷黎0jjji。jj0|ji?一j
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
巴细胞(abno;?mallymphocyte)。Downey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
    (1)I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
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
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最为
多见。
    (2)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工型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故也称为
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核形
与I型相似,但核染质较工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
    (3)Ⅲ型(幼稚型):胞体大,直径15~18弘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
深蓝色,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纤细网状,可见
1~2个核仁。
    除上述3型外,有时也可见到少数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异形淋巴增多可见于:
(Da誊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异形淋巴细胞仍可在
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
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疾病。②药物过敏。③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
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④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
疗等也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M)胞体大,直径为14~20tzm,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胞质较多,染淡蓝或灰蓝色,内含较多的细小、灰尘样的紫红色颗粒。细胞核大,
核形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等,常折叠扭曲,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参考值】  为3%~8%;绝对值为(O.12~O.8)×10。/L。见表4—2—2。
    【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mcmocytosis)  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病
理性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
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
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monocytopenia)  无临床意义。
    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1eukemc,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
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
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及恶性肿瘤
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
射等。不同原因可引起不同细胞类型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两
型,以前者为多见;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性粒细胞型  此型最常见。可见于各种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农药
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菌感染为
最常见。血象中自细胞总数可达(50~100)
增多,并伴有核左移现象,除杆状核增多外,
第二章…r临j床血液学检测
×10。/L或更高,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明显
还可出现晚幼粒或中幼粒细胞,甚至可有早
幼粒和原粒细胞出现,但一般不超过O.10。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及碱性磷酸酶
(NAP)积分显著增高。血象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一般多无明显变化。骨髓象除
显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伴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外,其他各系细胞多无明显异常。
    2.嗜酸性粒细胞型  常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其他如风湿性疾病、Hodgkin
病、晚期癌肿等。白细胞总数达20×10。/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超过O.20,甚
至达O.90,但多系成熟型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以成熟型为主。
    3.淋巴细胞型  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
风疹等,也可见于粟粒性结核、猩红热、先天性梅毒、胃癌等。白细胞数常为(20~30)×
10。/L,也有超过50×10。/L者。血片中多数为成熟淋巴细胞,并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和异
形淋巴细胞。
    4.单核细胞型见于粟粒性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痢疾、斑疹伤寒、
风湿病并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症等。白细胞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0×10。/L,分类计数单核
细胞常超过O.30。
    在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类白血病反应病例中,有白细胞总数不
超过10×10。/L者,但周围血中出现较多该种类型的幼稚细胞,即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类白
血病反应,曾有报道见于结核病、败血症、恶性肿瘤等。
    类白血病反应需与白血病鉴别,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的鉴别。一般而言:类白血病反应多能查到原发疾病,血象中除白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
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象变化不大,除增生活跃及
核左移外,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增高不明显,无细胞畸形及核浆发育失衡,红细胞及
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类白血病反应在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也迅速恢复正常,预后一般
良好(除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外)。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见表4—2—3。
表4—2—3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ff—,—III?,tt‘
或章辫断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
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网织红
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m,是wrihgt染色血涂片中的嗜多色性红细胞。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
    【参考值】百分数O.005~O.015;绝对数(24~84)×10。/L。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z及叶酸后。
    2.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
贫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
细胞也减少。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由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可受贫血程度(血细胞比容)及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变为成
熟红细胞的时间长短等影响。Finch提出贫血时用计算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tlocyte
production index,RPI)来纠正这些影响。RPI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
少倍。其计算方法为:
    RPI一(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比容)
    注:“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正常人血细胞比容男性成人为45%,女性成
人为40%。
    【参考值】  正常人RPI为2。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