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615-解读苏东坡 >

第21章

5615-解读苏东坡-第21章

小说: 5615-解读苏东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祐四年(1089)之后,苏轼曾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太守,此际他年在五十四至五十九岁之间,历经沧桑的苏轼,身心已达收放自如、随心所欲的地步,即便饮宴之中少不了歌妓,他也不会再动真情,真真地应早年写的“老来厌逐红裙醉②”那句诗。不过,他在杭州太守任上与琴操的交往等事,依然值得一提。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着这件事:    
    杭之西湖,有一倅闲唱(秦)少游《满庭芳》,偶然误举一韵云:“画角声断斜阳。”妓琴操在侧云:“画角声断谯门,非斜阳也。”倅因戏之曰:“尔可改韵否?”琴(操)即改作阳字韵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东坡闻而称赏之。后因东坡在西湖,戏琴(操)曰:“我作长老,尔试来问。”琴(操)云:“何谓湖中景?”东坡答云:“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琴(操)又云:“何谓景中人?”东坡云:“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段云。”又云:“何谓人中意?”东坡云:“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琴(操)又云:“如此究竟如何?”东坡云:“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削发为尼。    
    琴操“削发为尼”,与前面周韶之事颇相类似,此中可能有传闻因素。然而对惯看秋月春风的东坡居士来说,对红尘女子作这种点悟,也在情理之中。像琴操这样的女性,与其浪迹于灯红酒绿之中,毋宁说独伴青灯古佛更有利于修身养性。    
    后来在杭州还有一件事,虽有附会之嫌,但置于东坡身上,却让人觉得可信度也很强:    
    灵隐寺僧名了然,恋妓李秀奴,往来日久,衣钵荡尽,秀奴绝之,僧迷恋不已。一夕,了然乘醉而往,秀奴不纳,了然怒击之,随手而毙。事至郡。时苏子瞻治郡,送狱院推勘。于僧臂上见刺字云:“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子瞻见招结,举笔判《踏莎行》词云: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判讫,押赴市曹处斩。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二    
    故事初见于《事林广记》,像一篇地道的小说,但宋代以来,《绿窗新话》、《醉翁谈录》、《花草粹编》、《草堂诗余续集》、《情史》等全都收录,可见人们大多以为,这段公案惟有东坡先生来判,才能大快人心。东坡在当杭州太守时,与灵隐诸寺僧人往来密切,据说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惹得大师“愠形于色①”,可见他对佛门之“敬”,也在游戏之间。有了前面诸多同情不幸女子的事项作铺垫,我们坚信,东坡先生若遇到这等情缘既了、即起恶念、杀人至死的佛门败类,定会怒而捉笔,痛数其罪,然后依法将其斩首,以此告慰玉殒香消之魂的。


佳人篇乳燕华屋 教人梦断瑶台曲

    下面我们要解读苏轼那首极为著名的词作《贺新郎》了。这是一篇屡屡让世人为之倾倒、也每每让人形同猜谜的作品,凡细心玩味过的,无不盛赞它“冠绝古今,托意高远①”、“别(具)一格②”、臻至“咏物妙境③”,甚至是“词骨词品,高绝卓绝④”,苏轼的“风流太守⑤”之誉,也由此词而获得;而词的内容究竟表达什么,到底为谁而作,至少有五六种见解。为弄清原意,必须细读全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与苏轼同时稍后的杨湜,说这首词是为杭州官妓秀兰作,上文已经提及;稍后的胡仔认为此词“托意高远”,寓有东坡身世之感,而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①”清人黄蓼园则云:“前一阕是写所居之幽辟,次阕又借榴花以比此心蕴结,未获达于朝廷,又恐其年已老也②”,大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之幽怨。然而苏轼“修名”之立甚早,不能及时归还山林,才是他的最大遗憾,晚年更是屡“达于朝廷”,都因自己再三请求,才放外任。就情调而论,东坡素来喜欢清高淡雅的竹、梅,飘逸出尘的鸾、鹤,怎会以“秾艳”的榴花自喻?东坡晚年见到树木,总是满眼“老叶翳蝉③”、“孤城烟树④”,若用榴树自况,也当是苍干如鳞,苔藓满目,怎会自言“扇手一时似玉”?    
    正因为此,近年来才有一种说法,说这首词是“为爱妾朝云作”的,“全词既写女子的孤芳,更是赞美朝云的坚贞品格⑤”。有的著作甚至引用五代人欧阳炯《南乡子》中“石榴花发海南天”为证,将此词定于绍圣二年或三年(1095或1096)初夏“作于惠州①”。其实这些都是假设在先,凑泊于后。    
    首先,此词若是写给朝云,则必定写在早年为杭州通判或密州太守时,那时才有“乳燕飞华屋”之喻。东坡被编管黄州时,朝云曾经育过一子,已与乳燕大不相侔;绍圣年间南迁,东坡则以“老云”称之,他们到了惠州,寄居在公共场所合江楼及嘉祐寺内,所谓“落日孤烟知谁恨,短篱破屋为谁香②”,是其处境之写照,与“华屋”大相径庭。    
    其次,苏轼写给朝云的诗词,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玉骨”、“雪肌”(详见下篇论述),到了惠州,更是不离“维摩禅语”,而此词不仅了无“禅味”,且与空空色色之幻境大为抵触,“扇手一时似玉”之语,乃描绘少女所用,特别是“秾艳”二字,与晚年朝云全然不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欧阳炯平生大都在蜀川为官,从来没去过岭南,他那首《南乡子》中的“石榴花发海南天”乃想像之词,或像时人一样,将某一湖泽或园池称做“海”(古人园林多“穿池运石、为山学海”之举),因为从植物学的角度考察,岭南与海隅,绝少秾艳的石榴花。    
    石榴在古时又称“安石榴”,晋人张华《博物志》载:“陆机与弟(陆)云书曰:‘张骞为汉使(在)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种。’盖自西域来中国也。”石榴自西域引进后,主要生长在黄河、长江流域③,苏轼在杭、苏、密、徐诸州以及在汴京时多次吟咏,到了岭南之后,从未题咏过眼前的榴花。相反,当其表兄程之才寄来水果时,他在惠州回了这样一封信:    
    寄贶酥梨、猫笋、五味煎、榴、枣等北方珍奇,物意两重,感佩无穷。    
    ——《与程正辅四十七首》之二    
    若是东坡在岭南见过石榴,并曾借榴花赞美朝云,岂会在此信中说“榴、枣”为“北方珍奇”?    
    那么,这首词究竟为谁而作、写于何时呢?    
    其实宋人早就有过说明,请看下面两则史料:    
    陆辰州子逸左丞,农师之孙……公尝谓余曰:“曾看东坡《贺新郎》词否?”余对以世所共歌者,公云:“东坡此词,人皆知其为佳,但后攧用榴花事,人少知其意。某尝于晁以道家见东坡真迹,晁氏云:‘东坡有妾,名曰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惟榴花独存,故其词多及之,观“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可见其意矣。’”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    
    曩见陆辰州,语余以《贺新郎》词用榴花事乃妾名也,退而书其语,今十年矣,亦未尝深考。近观顾景蕃续注,因悟东坡词中用“白团扇”、“瑶台曲”,皆侍妾故事。按:晋中书令王珉好执白团扇,婢作《白团扇歌》以赠珉。又,《唐逸史》许浑暴卒复悟,作诗云:“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重,千里下山空月明。”复寝惊起,改第二句,云:“昨日梦到瑶池,飞琼令改之,云不欲世间知有我也。”按:《汉武帝内传》所载董双成、许飞琼,皆西王母侍儿,东坡用此事,乃知陆辰州得榴花之事于晁氏为不妄也。    
    ——同上    
    这里所说的“陆辰州子逸”,是陆游的哥哥陆淞,他的消息源自晁以道,晁以道名为晁冲之,是苏轼门徒晁补之的堂弟。苏轼自述元祐年间曾“家有数妾①”,在此同时,他向朝廷举荐晁说之“文章典丽”、“可备著述②”。元祐四年(1089)夏天,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曾在宿州(今安徽宿县)停留,专门会晤在那里当州学教授的晁说之,元祐八年(1093)回朝任礼部尚书时,又与晁说之交往频繁,还给他写过《书晁说之考牧牛图》①。晁以道既然出入苏门,必知道东坡侍妾的名字,因此,他说《贺新郎》词是写给侍妾榴花的,毋庸置疑。在上面文字中,晁以道说“朝云死于岭外……惟榴花独存”,是指东坡去世后榴花还健在于世,并没有说她与朝云一道陪伴东坡南迁的意思。    
    晁说之在谈这首词时,还提到另一首词《南歌子》,也是东坡写给榴花的,兹将该词录如下:    
    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冰簟堆云髻,金樽滟玉酷。    
    绿阴青子莫相催,    
    留取红巾千点照池台。    
    唐人刘禹锡在《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里说:“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由此可知东坡的“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作于汴京。词中“石榴新蕊一枝开”、“留取红巾千点照池台”两句,与《贺新郎》中的“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情景相似;“绿阴青子莫相催”反用杜牧“狂风落尽深红蕊,绿叶成阴子满枝”(《怅诗》)诗意,表示榴花韶光方至,无须心急,与《贺新郎》中“恐被秋风惊绿”相映成趣;至于“冰簟”、“金樽”,则是“华屋”中的具体器物,由此足以说明,两首词写于同一时期,“乳燕”非榴花莫属。    
    苏轼在当翰林学士时,曾写过一些“应制诗”,其中《皇太妃阁五首》作于元祐二年(1087)端午:    
    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    
    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    
    ——《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之三    
    这里再一次出现仲夏时分、绿叶掩映中的红色石榴。诗人题咏花木,虽有应景之说,然胸中若无积郁,定不会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