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67章

血沃轩辕-第167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朝廷不敢得罪吴氏,因吴氏父子尚有可利用的价值,朝廷中有吴氏的靠山,为其开脱,也不无作用。对比之下,王朴的地位,没有吴三桂那么重要,他所得军功不显,名曰总兵,但在朝廷中并无实际影响。他在关系明朝危亡的松山决战中,带头逃跑,搅乱军心,以致各镇将纷纷效尤。王朴的行径恶劣,罪在不赦。按律处斩,人们无足惜。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败将都处死。问题是,独斩王朴,而其他各帅只给以降级的象征性处分,这就看出吴三桂等人与王朴在朝廷心目中的悬差的地位了。
  吴三桂自知犯有逃罪,也许出于赎罪之念,他在松山战后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刚破,便与另一逃将白广恩等率兵四千,试图组织一次进攻。他们进至塔山扎营。塔山已处在清军的围困之中,吴三桂下令以一半兵力至高桥,与清兵遭遇,但不战而退。
  吴三桂此次军事行动,大抵是试探清军虚实,并非是寻找清兵展开战斗。
  整整过了四天,崇祯十五年三月八日,祖大寿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愿献城投降。他向围锦的清将诸王许下诺言:“我若归顺,宁远亦可得也。”诸王准降。
  祖大寿,这位大明的战将,终于走出了这可耻的一步……
  于是,锦州经一年的围困,终于不战而克。锦州一破,满清诸王议取宁远之策,当乘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立即发起攻击!
  在这些满清诸王看来,吴三桂犯有逃罪,肯定要被朝廷撤换,当乘其尚未撤换之时,利用祖大寿在宁远的家属与他的亲属关系,一举夺取宁远。
  但是,吴三桂并不想降。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奏报:他们曾派人到宁远,想与祖大寿的儿子取得联络。守城官员知祖大寿已降,不许入城。派去的人被拒之城外,对城上喊话,城上守官没听几句,就不予理睬。
  松山、锦州相继攻取,杏山、塔山日夕可破,清太宗和他的诸王、大臣便把注意力转向宁远。此城距锦州仅两百里,骑兵瞬间可至。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明兵进退自如。而此时,宁远已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兵面前,驻守此城的明朝官兵已失去安全感。明朝谋臣、统帅最担心的是,清兵随时可以直驱城下,以围锦的战术来围宁远。
  满清内部确有人主张乘清兵大胜,迅速取宁远。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马国柱、雷兴等汉官向清太宗建议说:“今锦州既下,宁远惊骇,山海溃乱,燕京震动,明总兵吴三桂以松、锦失守之故,既踏可杀之罪,今祖氏全归,吴镇自不能安,又必有脱死之术。祖氏之子妇在宁远者,已心切来归矣。况其为祖镇之遗类,与其在门墙者,岂不畏死而求生乎!”
  尽管满清中有此主张,但明朝朝廷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因为皇太极还不打算乘胜加兵于宁远,他以为处于惊慌失措中的宁远明官兵无力抗拒清兵的攻击,可以传檄而定。
  他在处理锦州明官兵及家属时,特别强调,凡在锦州的原属宁远等处的官员,一律留养保全,不得伤害。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
  同时,皇太极又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以西的大路,保持对吴三桂的军事压力。他指示在前线的诸王贝勒,宁远之人,若欲归顺,令我军入城,必索城中大员为质,命我兵严守城门,然后可入,不然,恐怕中了吴三桂的计谋……
  时间一天天过去,已经到了四月,仍然看不出吴三桂投降的任何迹象。汉官张存仁再进取宁远之策。这次,他不主张进兵宁远,提出对宁远采取和平攻势,阐明政策,招之来归。
  他忆及当年守大凌河城时,屡次读到皇太极的招降信,促使守城的将官包括他本人无不“动念”,最后献城投降。他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特提醒清太宗当乘“今之宁远正在仓皇无措之际”,速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信劝降。
  皇太极接受了张存仁的建议,立即以他的名义,分别给宁远吴三桂诸将及被围的塔山、杏山官兵写信招降。特派刑部启心郎额尔格图赶往前线,将他的信件交围城的诸王贝勒,由他们传送各处。
  皇太极写给吴三桂的信,声情并茂,并且提出了诸多的条件,诸如只要吴三桂肯降,保留他的全部官职,依旧让他镇守宁远等等。
  并且,为了成功劝降,他还让降将,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但出人意料的是,所有的信件送出去后,都如泥牛入海,再不见半分消息。
  这一次,吴三桂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气节,他战败当了逃兵,皇上不但不追究他的过错,反而还嘉勉有余,这让吴三桂大是感动,坚定了将宁远守下去的决心!
  松山四城已失,大明岌岌可危,但真正将给予他们致命一击的,却还是那些在中原已成气候的大股贼军!
  李自成在第一次攻击开封失手之后,于崇祯十四年年底卷土重来。
  十二月底的时候,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
  丁启睿奉命率部三千人协防开封,但军纪很差,战斗力也不强,李自成首先击破这一部分明军,夺占了开封北门的瓮城。知县王变负责守北门,逃入北门的丁启睿还有些残部被关在北门外,于是向王变请求开门放这些人入城,王以为形势危急,拒绝开门。
  此时贼军已经追到,和丁军残部在城下混作一团,守城官兵准备用火器射击并结合火攻,丁启睿怕误伤城下自己人,坚决反对。王变明里表示为难,暗地里却命令开火!
  城下贼军和丁启睿残部都遭到了重大杀伤,李自成见难以得手,急令撤退。
  贼军稍作修整,将大量火器调上已被攻占的瓮城,向北门城楼猛烈射击,把城壁打得像筛子一样。周王以重金赏赐,征募勇士上城与李军对射。官军同时组织人手在城墙上筑起防火器的掩体,加强了北门防守,稳定了人心。
  此时正当冬季,夜里有不少守城官兵冻死,城里粮饷也不够了,有些兵一整天吃不到一顿饱饭。周王前次围城中已经捐了不少钱粮,这次大家虽然还想打他的主意,但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王变自告奋勇去找周王要钱粮。
  周王本是个开通的人,加上得知福王在洛阳的惨死,毫不犹豫地又捐出白银数万两以资军用,开封守城官兵为此士气大振。藩王积极支持,守城文武将官勇敢善战,官兵士气高涨,决定了开封不是一座可以轻易攻克的城市。
  守城的河南巡抚高名衡,见贼军连攻数日之后有所懈怠,遂于夜半挑选三千精兵夜袭闯营,杀人放火,李军不备,很吃了些亏。等李自成严令加强戒备,大家半夜都瞪着眼睛提防劫营时,高名衡又不来了——要的就是让攻城方疲惫不堪。
  李自成又筑炮台四座,直轰城上,守军则在城墙顶筑起防炮墙掩护,双方互有攻守,一时僵持不下。
  转眼到了崇祯十五年的正月初一,李自成调集数万精兵猛攻开封城,城上以苇草沃油点燃,抛到城脚,让攻城方无法近前,许多人被烧死。有数十名贼军登上城头,但后续没有跟上,全被守军俘斩。
  这是整个开封围城战中最惨烈的一仗,这天攻守双方都付出了重大牺牲。接下来,李自成军穴城、爆破,开封城墙坍塌了数十处,但守军顽强防守,城池仍然无法被攻克。
  守军忙里偷闲,也用重炮狙击了李自成的帅帐,李自成本人命大当时不在帐中。由于左良玉等军赶来增援,李自成于正月十四日撤围,第二次开封攻守战,持续了二十天。
  左良玉一直尾随在李自成后面,但总是保持距离,也不进攻。高名衡在城里守得艰苦,就指望左军前来解围,但左良玉慢得像蜗牛。高名衡忍不住责问他:
  “左将军威震华夏,国家倚重为长城,可目前开封城危如累卵,您大军近在咫尺,可怎么老是不见人影呢?您胸有成竹,我们这些腐儒自然明白不了,不过万一开封城陷,您将何以谢朝廷?”
  左良玉回信诉苦:“我兵单弱。”这倒不全是托辞,左良玉虽然在明军中算是比较强的一支部队,但要和李自成决战而胜之,确实没有多大把握。
  而他要贸然出击失利,不但自己要倒霉,就是开封城也会丢得更快些。他只能耐心等待机会,等待李自成在开封城下师老兵疲,然后一战破敌!


  第236章 济南李天齐
  李自成自然明白左良玉的用心,所以毅然放弃围攻了二十天的开封城,将左良玉引到偃城,然后突然回师将其全军包围。左良玉固守偃城,双方激战了十八天,李自成始终不能吃掉左军,又打成了持久战!
  新任三边总督汪乔年奉命率陕西部队来援,但他不敢直扑偃城解左军之围,遂用围魏救赵之计,攻击李自成设在襄城的老营。
  汪乔年在陕西任上刚挖了李自成的祖坟,故李自成对其非常怨恨,得信后立刻率全军自偃城撤围,将汪乔年包围于襄城。汪乔年手下的三个总兵官贺人龙、牛成虎、郑嘉栋不战而逃,只留下汪乔年率步兵千余人困守城池。
  偃城的左良玉在解围之后,却不及时援助给他帮忙的汪乔年,汪乔年苦撑了十几天后,终于城破被杀。
  其后,李自成再度围攻开封。
  崇祯命丁启睿负责解开封之围,丁启睿督率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四总兵来援,保定总督杨文岳也率部往会,明军共集结兵力约十八万人。崇祯同时启用善于用兵的孙传庭督陕西部队出关夹击李自成。
  此时开封城外正值麦熟,双方争抢割麦。李自成见城内守军不敢出,于是分兵四出略地,一连攻陷郑州、荥阳、新郑等地,开封益发孤立。
  而明军也曾出城迎击过一次,但出城的三营兵马全军覆没,从此再不敢轻易出城野战。此时明援军已会师于开封南面的朱仙镇,李自成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围困开封,并伪造左良玉令箭送入开封城,让守军不要外出夹击,开封守军果然中计,在整个朱仙镇战役中,没有一兵一卒出城助战。
  然后,李自成亲率主力向朱仙镇靠拢,寻求明军主力决战。
  明军主帅丁启睿不能服众,各将领意见分歧,左良玉主张持重不战,虎大威等则主张尽早决战。最后虎大威的意见占了上风,丁启睿耐命官军出击。
  李自成集中主力猛攻左良玉,左军渐渐不支,于夜晚拔营撤退。其他各军阵脚大乱,丁启睿、杨文岳也都先后率部逃走,李自成大获全胜。李自成早在左军撤退路线上挖了一条深广各二丈的堑壕拦阻,逃跑中的左军突然受阻,加之身后李军急追,遂大乱,人马纷纷陷入堑壕中。
  左良玉等将领策马从被自己人尸首填满的堑壕上踏过,逃往襄阳。丁启睿逃得更难看,把朝廷的敕书、印信都丢失了。
  李自成取得朱仙镇之战得胜利后,回师继续围攻开封。防御开封的高名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出击,出动了万余步兵和五千骑兵,连周王的亲军也参加了战斗。
  明军激战至中午,抢得了马牛骡等三百余匹和一些粮食器械,在李自成大部队赶到后,才撤回城中。
  此时正值夏秋间水涨,高名衡派人挖开黄河,企图用河水冲击李自成军,却被闯军发现,未能成功。李自成大怒,依法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