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哲学宗教小说推荐周排行榜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热度 80 | 哲学宗教 | 上传: 淘气 |更新时间:2017-07-02
大藏寺祈竹活佛生死之轮图的起源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决择甚么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甚么是似是...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热度 86 | 哲学宗教 | 上传: 疯狂热线 |更新时间:2017-07-02
范古农居士述八 识 规 矩 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柒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动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102入愣伽心玄义 |热度 29 | 哲学宗教 | 上传: 西门在线 |更新时间:2017-07-02
  No. 1790 [cf. No. 672]入楞伽心玄義一卷    西明寺沙門法藏撰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教差別。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釋經題目。八部類傳譯。九義理分齊。十隨文解釋初教起所因者。先總後別。總謂一事法華云。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解云。佛意欲令以己所得授與眾生為本意也。二別顯者謂諸聖教起必賴緣緣乃多端數過塵算。智論云。如須彌山非無因緣。非少因緣而令震動。般若教起亦復如是。廣如彼說。今別顯此經略顯十義。一順古。二滿願。三機感。四破惡。五迴邪。六殄執。七酬問。八除疑。九顯實。十成益。初順古者謂如下文。過去諸佛亦曾於此山頂說五法三性八識二空內心所證。我亦同彼。是知未來諸佛亦同此說。此則如大王路三世同遊也。二滿願者。謂佛過去曾見古佛。說內證法因則立願。今既成佛。酬滿本願亦說斯法。下文云。佛告大慧。如來本願力故當... 
词义宝藏论 深密精要金刚舌释备 |热度 121 | 哲学宗教 | 上传: 车水马龙01 |更新时间:2017-07-02
——甘露屑序言此《甘露屑》将近三月完成,其间颇感法王智慧深远。听闻法王藏文极为风雅,讲法言辞优美,往往随口所言,他者推敲数日所著亦难及一二,颇有出口成章之辩才语自在。为不辱法王之意境,故此译文采用言简义深之文言形式,虽未必通行于市井,然意竭承法王之文风及深意,令遇者如沐亲教故,虽仍未必能及一二,唯以但为五十步莫为百步之想法而大胆行之尔。有心者反复研磨,虽未必一字千解,但了解其意应不为难,此诚法王之心滴甘露,但莫自弃及厌繁剧尔。以实而论,此译文之难处,非在文言,盖此文已竭力避免生僻用词及文法,所难者约三。一、此文为法王直接讲于多年闻法之僧众者,故众多大圆满及佛法词句颇需基础,无论白话文言,此等处若非上师讲解,常人本不可解。二、藏地语言习惯,多以堆砌华丽及繁复辞藻为尚,大有一句话完成整个讲法之势,故我等汉人读之,颇觉不惯,此亦非文言之咎也。三、藏人日常生活与我等不同... 
开智慧的缘起 |热度 166 | 哲学宗教 | 上传: 理性的思索 |更新时间:2017-07-02
智敏上师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课后开示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侯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所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进步。”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 
七淨门与禅观诸境 |热度 66 | 哲学宗教 | 上传: 披荆斩棘 |更新时间:2017-07-02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捨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心灵鸡汤(1) |热度 116 | 哲学宗教 | 上传: 不是就是 |更新时间:2017-07-02
美国幽默作家霍尔摩斯有次出席一场会议,席间他是身体最为矮小的人。霍尔摩斯先生,一位朋友脱口而出:你站在我们中间,是否有鸡立鹤群的感觉?霍尔摩斯反驳了他一句:我觉得我像一堆便士里的铸币。铸币面值十分,但比便士一分体积小李查·L·伊凡斯由自己做起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安德列耶夫以下这段话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 |热度 146 | 哲学宗教 | 上传: 使劲儿 |更新时间:2017-07-02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又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共同使用的;但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却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对之采取了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作简单概括的说明。... 
毗婆舍那禅修法 |热度 121 | 哲学宗教 | 上传: 开了 |更新时间:2017-07-02
PRACTICAL VIPASSANAMEDITATIONAL EXERCISES公元1950年左右 尊者馬哈希在緬甸仰光的開示緬文英譯:U Nyi Nyi(緬甸)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前言:本文是馬哈希尊者在緬甸仰光的沙桑那耶克薩禪修中心,對就任聖職的弟子們所說的一席話。它是由烏奈奈(U Nyi Nyi)從緬文譯成英文。  毗婆舍那(內明)禪思的修習,就是禪思者致力於正確地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現相之本性。身體的現相是一個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覺察的對象。一個人清楚地覺察的整個身體,是由一團的物質特性(色)所組成。精神或心理的現相則是心識(名)的活動。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看著、聽著、嗅著、嘗著、觸著或想著它們,就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正在發生著的這些名色。我們必須藉著觀察它們並如是注意著:『看、看』,『聽、聽』,『嗅、...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热度 176 | 哲学宗教 | 上传: 冰点沸点 |更新时间:2017-07-02
阿姜 查的禅修世界摘 自:[1]《我们真正的归宿》 [2]《以法为赠礼》 [3]《森林里的一棵树》I,II[4]《我为何生于此》 [5]《静止的流水》 [6]《宁静的森林水池》[7]《心灵的资粮》 阿姜 查 著/法园编译群 译/圆光/法耘出版社CCC @ 2/25/95·12/31/95 剪辑(一)正 见·放下苦乐,放下执著·开展心灵──心的训练·保持觉醒·其它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然后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个工作与情况中。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6]P.137·放下苦乐,放下执著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著于贪求的欲望。[1]P.43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 
佛学精要 |热度 83 | 哲学宗教 | 上传: |更新时间:2017-07-0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孟子 |热度 77 | 哲学宗教 | 上传: 着凉 |更新时间:2017-07-02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共1147本 当前第12/96页 << <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