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哲学宗教小说推荐周排行榜

愣严咒大意 |热度 657 | 哲学宗教 | 上传: 痛罚 |更新时间:2017-07-02
--摘自《楞严咒疏》清.续法大师第一会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我今礼敬皈命,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南无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皈命一切诸佛大佛顶首)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 (皈命诸大菩萨至心承事贤圣)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皈命一切圣众、三世正遍知觉)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敬礼大辟支佛)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敬礼大阿罗汉)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敬礼须陀洹)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敬礼斯陀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敬礼阿那含)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敬礼过去未来现在诸圣贤众)南无提婆离瑟赧.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敬礼**天众、敬礼兜率天众、四天王天众、化乐天众、广果天众、他化自在天众、等大千世界一切天仙众。)南无跋啰诃摩泥.南无因陀啰耶... 
第一册(一至十卷)瑜伽师地论 |热度 53 | 哲学宗教 | 上传: 雨霖铃 |更新时间:2017-07-20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目录:       《瑜伽师地论》第一册(一至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二册(十一至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三册(二十一至三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四册(三十一至四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五册(四十一至五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六册(五十一至六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七册(六十一至七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八册(七十一至八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九册(八十一至九十卷)       《瑜伽师地论》第十册(九十一至一百卷) 《瑜伽师地论》第一册(一至十卷)             弥勒菩萨说... 
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热度 62 | 哲学宗教 | 上传: 猫王 |更新时间:2017-07-20
◎阿姜·查 著台湾法园编辑译目录前言译者的话阿姜·查略传为何我们生于此?供省思的食量粮内心里的中道清凉之地——正见了解本然之心四圣谛使心变好空经法师张开法眼习俗与解脱好人到哪里去找?你就是你自己的老师!寻求老师并不能解开你的疑惑。观察你自己,去寻找真理;真理在内而不在外,认识你自己才最重要。阿姜·查前 言我们以“为何我们生于此?”做为这本阿姜·查系列四的书名,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是谁?”是每个人在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必然想去知道的一个问题。“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开示本身,是在阿姜·查病得已经很严重,病情不断恶化时所说。那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阿姜·查知道来日无多,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精力充沛地教学,因此他再次试着去加深他听众的印象 ——当“他们在这里”时、当他们仍有能力时,要“赶紧”去做一些事使他们的心变好!... 
和少年财主比一比! |热度 21 | 哲学宗教 | 上传: 公主站记 |更新时间:2017-07-20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老漫文集 点击数:366 更新时间:2006-3-28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都记载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就是主耶稣遇见一个少年财主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主耶稣在行路的时候,一个少年人跑来,跪在主的面前,询问如何才能得到永生。耶稣则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少年人回答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主耶稣听了,看着他,就很喜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少年财主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是因为他的产业很多。此时,主耶稣向周围一看,对门徒说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啊。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大乘显识经 |热度 132 | 哲学宗教 | 上传: 僻处自说 |更新时间:2017-07-20
    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于去来今照了无碍。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办弃大重担。获于己利。已断流转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众生心之所趣。如是大声闻众。长老舍利弗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俱在会集。尔时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于是世尊。面门晖发如莲花开时诸比丘。咸悉醒悟各自严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颜容晖焕面光照朗。欲开何法眼作大饶益。尔时贤护胜上童真。修容丰美柔和光泽色相具足。六万商主前后围绕。侍从轰郁声如地震。来诣佛所。见佛世尊寂静安隐众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树。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众共称赞。佛一切智普见一切。是如来阿罗诃正等觉。诚实不虚。顶礼佛足谛视而住。佛见贤护。举身放光流照贤护。贤护尔时便获... 
普贤王如来大力愿颂 |热度 277 | 哲学宗教 | 上传: 巴乔的中场 |更新时间:2017-07-20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传授莲花正觉译生死涅磐法,一因二道果,明无明所变,今以普贤愿,令于法界宫,一切成正觉。根元本无为,自然不可说,无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无明而流转,愿三界有情,皆了无说义。我是大普贤,无因缘因义,了此自然事,无内外增长,无念无暗垢,故自无过染,自证原安住,世坏亦无畏,不著五浊尘,无别自然智,无色无五毒,明了未尝灭,一性有五智,于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于此智渐广,生四十二佛,由运五智力,生五八雄猛,根本明无迷,故为本初佛,由我发此愿,三界诸有情,了知自然智,大智得增上。我化身无间,分化百俱胝,如应种种现,由我悲愿力,三界诸有情,解脱六趣处。最初众生迷,由不了本明,无知昏暗住,此即无明因,从此闷绝中,忽起恐惧想,生自他贪嗔,习气渐增长,逐流转生死,五毒惑炽盛,五毒业无间,故众生迷因,... 
尤宗派之舟+二世达赖喇嘛作 |热度 110 | 哲学宗教 | 上传: 炒作 |更新时间:2017-07-20
二世达赖喇嘛作李胜海口译一、印度佛教概观二、小乘宗派三、大乘宗派一、印度佛教概观佛证菩提(略)。佛法分大小乘,其中小乘中又分声闻乘及辟支佛乘;大乘中又分波罗蜜多乘及金刚乘,波罗蜜多乘又称为因大乘,金刚乘又称为果大乘。关于所有的佛法之一切分均可归入此三乘当中,这三乘均是大师所说,是以后印度诸大师所说宗派之依据。四宗即下面要介绍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四宗?这是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有四种不同的宗见,所以不存在五宗及四乘。凡认为有五宗及四乘的,其实均可归入前面所立的四宗及三乘中去。佛是四宗之源头。早先阐述这些教法的大师是宗派的创始人,他们完成了把佛法归入宗派的工作。作者讲这里可以注意到印度大师使用了佛和先前大师使用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规矩没有传到西藏来,藏地是根据施主及有钱弟子的想象和需要。作者说两位著名的鼻祖龙树和无著他们的一些论著在当时之印度曾经也是有争议的,他们的有些来...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热度 253 | 哲学宗教 | 上传: 公主站记 |更新时间:2017-07-20
  萨班·庆喜幢 編著  明性法师 中译  量理宝藏论自序  明性  因缘具足后,结果自然产生而毫无阻碍。是本论之要义。因明学不仅印度内道,乃至外道共通采用研究教义之方法。佛教更是三乘共许,从原始佛典乃至大乘经论--中观、唯识皆采取,以诠释佛佛理。研究唯识宗学者,更是不可缺乏之工具,熟练因明学于佛学研讨上,可获取相辅相成之功效。  因明学初创于印度正理派--足自,流传至陈那论师之时,此是属于古因明时期,陈那论师编集《集量论》,创作三支论法以后,是属于新因明时期。乃至法称论师时代,是印度因明之辉煌时期,无论内外道学者,皆具论辩之才华。  中国玄奘法师留学印度,适值印度因明学之辉煌时期,他甚而参予戒日王所主持曲女城之辩论大会,立了一‘真唯识量’而留下历史英名。玄奘法师回中土后,先后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是因明学最初引进汉土之初基。然而因明后期思想,...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 |热度 31 | 哲学宗教 | 上传: 孤悟 |更新时间:2017-07-20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李远杰  内容提要 欧阳竟无在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深研佛学的一生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佛教教育思想。主要由四方面构成,一是关于师生关系;二是关于学佛之观念与方法;三是关于佛学研究所藉之经典和研习次第;四是关于学生的素质。从中他提出了不少值得今人借鉴的真识卓见。  关键词:欧阳竟无 佛教教育 方法与素质  作者李远杰,1968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19世纪末叶,中国佛教已衰败不堪,影响式微。不仅义学凋敝,有真才实学之僧尼,寡若晨星,而且僧团涣散,典籍严重逸失,有效的传法弘道几成别调孤弹。佛门封固一隅,热衷于经忏超度,佛法真智慧真精神被遮隐废弃。这遭致社会先进阶层愈来愈激烈的评击非议,酿成了大规模的“庙产兴学”运动,佛教面临毁灭的危险。此种状况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深深忧患。一方面西学东渐咄咄逼人,另一方面传统儒学衰竭乏术,不甘心全盘西...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 |热度 38 | 哲学宗教 | 上传: 九十八度 |更新时间:2017-07-20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心 悟  内容简介: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作者在将三性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三性与中道、唯识的关系,以及悟入三性的方法和它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中道  作者简介:释心悟,比丘尼,闽南佛学院第六届届毕业生。  前言  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三性概括了整个佛法,如太虚大师所著的《唯识总抉择谈》, 即是用三性的思想来抉择大乘佛法三个体系的。他说:大乘三系中的中观宗般若思想,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性,因中观宗破而不立,横扫一切,故专讲空;唯识宗是根据依他起建立的,故专讲有;真常唯心系讲真心、如来藏,故立足于圆成实。由此说明三性包括一切佛法。   三性思想不但总摄一切佛法,而且是对宇宙万有一切法的总结和归纳。宇宙万法森罗万象,佛法中常以不同方式予以概括和说明。如《瑜伽师地论》讲七... 
胡晓光:略论恒审与遍计 |热度 111 | 哲学宗教 | 上传: 蒂帆 |更新时间:2017-07-20
  略论恒审与遍计  胡晓光  佛学在讲转识成智时,认为在因位上先转七识和六识,在果位上后转五识和第八识。八识学说是佛教的主体意识理论,它是一种反思理性之学,具有道德心理转变特质。为什么转识成智要先转七六识,佛学认为,七识与六识是主体情见之本,只要能够把六识和七识由染转成清净,在果位上,八识与五识自然转变。所谓六识,就是主体思维意识,它有想像思辩功能,对一切法周遍计度,虚妄分别。执妄为真,是邪见之本。所谓七识,就是主体本能潜在思维意识,是六识之根,它恒常思量,执八识见分为自我之实体,是妄情之源。六识与七识的功能在凡夫位上,就是一种错误思想,不过佛学是把思与想分开讲的,所谓思,是微细的心理活动,思之体是第七识末那识,所谓想是粗浅的心理活动,想之体是第六识意识。  佛学认为错误思想的根源在于无始无明,在现实生存的主体人,它是有两方面因素构成的主体精神特质,一是与生俱...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热度 83 | 哲学宗教 | 上传: 无组织 |更新时间:2017-07-20
释法尊 撰吕铁钢 胡和平 编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印行目  录1.  代 序 法尊法师悼词 12.  西藏佛教概要 23.  西藏佛教的建设 44.  从西藏佛教学派兴衰的演变说到中国佛教之建立 105. 西藏前弘期佛教 176.  西藏后弘期佛教 257.  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348.  西藏佛教的迦当派 419.  西藏佛教的迦举派 4610.  西藏佛教的响巴迦举派 5011.  西藏佛教的萨嘉派 5112.  元明间与中国有关之西藏佛教 5413.  《唯识三十颂》悬论 5814.  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 7215.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7516.  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 8217.  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8618.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 9019.  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 96... 
共1147本 当前第16/96页 << < 11 12 13 14 15 1617 18 19 20 > >>